我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报道详情
广州日报 2019-07-04 21:32:02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发布“深调研”课题成果
六成在穗就读港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100个在穗读书港澳大学生中,有约60人会选择继续深造,这其中又有约25人回到港澳继续就读,19人留在内地继续就读,16人去往国外继续就读。
今天上午,由广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承办,广州市青年研究会、广州市天河区海外联谊会、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等地的专家、青年研究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了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研究”主题,就青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成长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新机遇等展开交流与对话。
现场,粤港澳青少年“深调研”课题成果发布,超过八成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对自身影响很大。
深调研发布:在穗港澳青年73%从事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
论坛上,广州团市委发布了与暨南大学合作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问题“深调研”成果。
据了解,这一深调研重点面向在穗高校就读及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发放调查问卷955份,回收有效问卷883份,并对其中60名港澳青年进行访谈。
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谢宝剑副教授介绍,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港澳青年来穗学习生活、实习就业及创新创业的现状、困难和问题以及主要诉求。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开展了港澳青年在广州发展的调研工作,对于在穗学习的港澳青年,从就读的学校、就读的专业、毕业的去向和发展的机遇评价来做一个深调研。
从创业的青年来看,主要调研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水平、从事的行业、收入水平、对政策的认知以及发展机遇等方面进行调研。在穗就读的港澳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6家高校,就读人数占总数的94.1%。
从学习适应的角度来说,受访者普遍容易适应普通话及简体字,其中,48.32% 的港澳学生能很好地适应,30.54%的港澳学生比较适应。从学校的活动来看,港澳生普遍比较活跃,70%多的港澳生经常能够参加学校的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从毕业的去向来看,有六成多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有41%的选择回到港澳继续深造就读,有32%的港澳学生留在内地继续就读,说明越来越多的港澳生留在湾区继续就读,进一步融入湾区。27%的港澳生选择到国外就读,说明港澳的国际化的优势非常显著。
调查还发现,在从事行业方面,受访的港澳青年以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为主,占73%,其次为公共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占7%和6%。
从收入水平来看,受访者87%的个人月收入在10000元左右,谢宝剑认为,这说明访问的对象具有比较好的普遍性,恰恰这个收入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内地的收入水平的基本情况,也说明受访的对象并不是集中在创业二代,而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在广州创新创业。薪酬、福利待遇是影响他们对工作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在人际关系方面,75%的受访者认为其与内地朋友关系良好,能与内地朋友接触交流、互信互助及参与社交、公益及娱乐活动。
在对内地环境和政策的了解认知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加强粤港澳合作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并且认为内地现有的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更有助于自身发展,但有小部分受访者也表示对相关政策内容、获取途径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
在对内地发展及粤港澳合作认同方面。近81%的港澳学生认为内地发展前景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3%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对自身影响很大。
据了解,为解决港澳青年在穗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对穗港澳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广州共青团以建设共融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为目标,按照“1234N”的工作思路,即: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2个基地,完善“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3个维度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大湾区青少年文化、研究、创新创业、志愿服务4个联盟,并配套开展“N项”交流合作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在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创新创业、生活融入等方面需求,努力凝聚青年力量,共同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青年研究专家:将组建团队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张耀铭作“人工智能与大湾区青年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给青年带来巨大机遇,青年人才高度聚集,吸引不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80后”“90后”规模蔚为壮观。而同时也出现许多挑战,比如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的替代效应强,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对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增进效应。他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避免同质竞争和市场无序。突出市场机制功能,降低制度、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成本。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减缓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抓住历史机遇,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认为,要促进大湾区时代港澳青年的同等待遇和融入发展,需从技术标准与制度标准来解决大湾区治理的“双向开放”难题。适当借鉴大湾区内地城市治理对香港经验。关注同等待遇、合理差别与港澳青年的融入式发展,构建大湾区共同命运与命运共同体。
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邓文基理事长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融模式下的澳门义务工作,他认为澳门当代义务工作的挑战主要来自社区解组、轮班工作制、咨询科技和市民要求,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新的历史机遇让澳门义工得以探索“互联网+义务工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并进行青年义务工作的创新实践。
此次论坛也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青年研究机构及青少年工作机构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据悉,各机构将围绕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粤港澳青年课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系列论坛等开展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效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青年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积极促进群团组织、民间智库、高校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之间在青年成长发展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书记徐柳表示,希望全市各级团组织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工作,扎实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助力青年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联盟为平台,深化青年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杨洋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杨洋
通讯员:孙慧、冯英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