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广州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承办,广州市青年研究会、广州市天河区海外联谊会、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东社会学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等地的专家、青年研究工作者100多人参加了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研究”主题,就青年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成长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新机遇等展开交流与对话,并探讨合作机制,展望未来。
此次论坛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湾区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据悉,粤港澳大湾区各签约地市将围绕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粤港澳青年课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系列论坛等开展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将有效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青年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积极促进群团组织、民间智库、高校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之间在青年成长发展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粤港澳青少年“深调研”课题成果也在此次论坛上进行了发布,与会人员共享粤港澳青少年研究最前沿的研究资讯。
徐柳(团市委书记): 签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合作框架协议深化青年研究交流
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书记徐柳同志在论坛上发表讲话。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相互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其中就包含了青年合作发展事业的交流。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服务青年、促进青年发展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非常有必要。这种交流,既是各自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的趋势。徐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全市各级团组织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工作;二是希望扎实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助力青年发展;三是希望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究联盟为平台,深化青年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深调研发布:在穗港澳青年73%从事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
论坛上,团市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问题“深调研”成果。据了解,深调研重点面向在穗高校就读及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发放调查问卷955份,回收有效问卷883份,并对其中60名港澳青年进行访谈。通过本次调研,深入研究分析港澳青年来穗学习生活、实习就业及创新创业的现状、困难和问题以及主要诉求。调查发现,在从事行业方面,受访的港澳青年以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配套服务行业为主,占73%,其次为公共服务行业和金融行业,分别占7%和6%。在人际关系方面,75%的受访者认为其与内地朋友关系良好,能与内地朋友接触交流、互信互助及参与社交、公益及娱乐活动,部分在港澳出生成长的青年与内地朋友相处的主要问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对内地环境和政策的了解认知方面。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加强粤港澳合作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并且认为内地现有的青年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更有助于自身发展,但是对相关政策内容、获取途径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在对内地发展及粤港澳合作认同方面。近81%的港澳学生认为内地发展前景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3%的港澳学生认为粤港澳合作能促进三地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对自身影响很大。
据了解,为解决港澳青年在穗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对穗港澳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广州共青团以建设共融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共同体为目标,按照“1234N”的工作思路,即:打造1个交流合作平台,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少年交流活动2个基地,完善“青年之声”网站、“青年之家”阵地、“12355”青少年热线3个维度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大湾区青少年文化、研究、创新创业、志愿服务4个联盟,并配套开展“N项”交流合作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青年在文化交流、知识共享、创新创业、生活融入等方面需求,努力凝聚青年力量,共同助力广州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青年研究专家:将组建团队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
专题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
论坛上,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周文港先生做“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合作之道”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港期间对香港青年工作的指示和期望,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内有关青年工作的部分,探讨了香港不同研究机构所进行的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意见的调研结果及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张耀铭先生作了“人工智能与大湾区青年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面临的机遇有:青年人才高度聚集;吸引不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80后”“90后”规模蔚为壮观;而同时带来的挑战是: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的替代效应强;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对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增进效应。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避免同质竞争和市场无序;突出市场机制功能,降低制度、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成本;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减缓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抓住历史机遇,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春提出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当前高校专创人才培养范式、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化导向的专创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国际化导向的专创人才培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邓希泉所长做了“后物质主义与青年创新创业新业态”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青年创新创业新业态主要特点有:志愿服务与公益创新创业;斜杠青年与创新创业身份多元化;生活质量与创新创业阶段化。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港澳青年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的路径三个方面发表了“港澳青年湾区创业新机遇”的主题演讲。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方木欢的演讲题目为“大湾区港澳青年创业政策的多源流模型分析”,他认为未来港澳青年创业政策的研究,可以从四个方向深入:在问题源流上,深入调研港澳青年创业遇到的体制机制性难题;在政策源流上,重视政府部门及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社会人士、企业家对港澳青年创业的意见建议;在政治源流上,注重引导港澳青年情绪向正面发展,激发港澳青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的激情与活力。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互联网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志敏作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结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演讲,他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目标,运用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网络进行全景式描绘,分析目前大湾区创新网络结构特征与问题,明确广州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及挑战,从而为大湾区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政策路径,也为推动粤港澳三地协同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引。
专题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合作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杨爱平作了“跨越心中的墙: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心理调适”主题演讲。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及社会学系教授黎熙元从近十年港澳青年跨境流动变化趋势、港澳青年跨境流动意愿、影响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等方面为大家描绘了港澳青少年跨境流动的基本态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则认为要促进大湾区时代港澳青年的同等待遇和融入发展,需从技术标准与制度标准来解决大湾区治理的“双向开放”难题;适当借鉴大湾区内地城市治理对香港经验;关注同等待遇、合理差别与港澳青年的融入式发展,构建大湾区共同命运与命运共同体。
专题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
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邓文基理事长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融模式下的澳门义务工作,他认为澳门当代义务工作的挑战主要来自社区解组、轮班工作制、咨询科技和市民要求,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新的历史机遇让澳门义工得以探索“互联网+义务工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并进行青年义务工作的创新实践。
会后,参会嘉宾还前往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众创五号空间等机构进行了参观交流,进一步深入交流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就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合作发展,进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