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研究>青年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研究成果详情
社会融入是一个多元概念,包括经济融入、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等维度,其中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是较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紧密相关。精神文化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新生代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能否从根本上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化的转变,精神文化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报告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着手,从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的维度出发,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8份,有效回收率为86.33%。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闲暇活动匮乏,形式单一。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活动以玩电脑手机、睡觉为主,较少从事户外或场馆文体活动。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层次比较低,他们主要采取的是自我娱乐的方式,相对远离城市较为丰富的文化生活氛围。
二、渴求文化生活, 但文化消费水平低, 精神文化消费能力较弱。收入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文化消费要以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为基础。从整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较低,虽然他们对于文化生活有较强的渴望,但是较差的经济状况使其开支主要用于生存型消费,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微乎其微,文化消费在其总消费和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均较低。
三、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不足。闲暇时间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时间,体力的恢复、精神状态的改善、文化消费活动都要在闲暇时间里完成。从化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较长,大部分人每周需要工作6天及以上,每天需要工作8小时以上。繁重的工作使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从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闲暇活动,只能通过玩电脑、玩手机或者睡觉来度过自己仅有的一点闲暇时间。
四、社会参与缺乏,对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组织活动的参与度更低,各类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不够。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呈现“四低”:一是社区与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程度较低;二是对企业或社区举办文娱活动的期望较低;三是对社区管理活动关注和参与程度较低;四是参与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较低,甚至有不少人对社会组织的活动根本不感兴趣。
五、外出目的以挣钱为主,城市融入意识不强。对农民工外出就业主要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二位的外出目的依次是:到城里能多挣钱、寻求个人发展机会,所占比例分别为:50%、32.5%,只有8.6%的人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外出打工。这说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是为了赚钱和就业,城市定居的可能性较低,城市融入意愿较弱。
六、社会接纳感良好,但对从化和本地居民的评价偏低。从社会接纳感来看,农民工对与当地人的交往总体感觉良好,感受到了来自当地居民的接纳。对“是否觉得本地人很排斥我们外来打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46.2%的被调查者觉得本地人并没有排斥外来打工者;对“是否觉得在打工地低人一等”的调查结果显示,56.9%的人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与他人是平等的;在“是否觉得本地人对我们很不友好”的回答上,50.1%的人认为大部分本地人对自己很友好。在良好社会接纳感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从化和本地人的评价却不高,42.8%的被调查者对从化的总体评价是“一般”,对周围本地人的评价也大多是“一般”(40.7%)。
七、城市适应较好,但户口迁移意愿与在从化定居意愿均偏低。从城市适应来看,绝大部分(82.6%)被调查者表示基本适应或很适应在从化的生活,只有13.0%的被调查者比较不适应或非常不适应从化的生活。但是在问及未来是否留城时,只有19.8%的人表示很愿意在从化定居,57%的人对定居从化的意愿为一般、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在进一步问及将来是否会将户口迁入从化时,38.2% 的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61.8%的人则选择了一般、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将户口迁入从化。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维护合法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经济、时间保障
城市中并不缺乏休闲场所和文化设施,但大多是为城市居民或收入较高者设置的,农民工要么无暇使用,要么无力使用。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 合理安排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二、妥善安排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解决其后顾之忧
一方面通过免费入读、建立积分入学制度、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配建中小学校等举措扩大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向农民工子弟学校提供办学场地、减免税收;倡导社会企业投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大学或相关单位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口帮扶,向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以及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培训师资等手段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三、加强教育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提供教育引导
一方面,相关组织与部门要加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联系,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现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关怀和心理疏导,畅通倾诉渠道,为有需要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要通过政策、法制宣传、典型事例宣传等,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平等的社会价值观与自尊心,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依托一些社会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相关的语言培训班、风俗培训班等,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地社会的了解,使他们能够顺利的与本地居民进行交流,由此增强其城市适应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四、多管齐下,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一是依托青年婚介所的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相互认识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组织12355婚姻专家进工地、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地开展婚恋交友专业指导,解决他们日常困惑,举行婚恋交友活动;二是挖掘和弘扬富有特色的打工文化,组织志愿者艺术团为新生代农民工演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地开展文艺培训等;三是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人共同参与的联谊活动。促使企业和当地社区签订协议,租用当地的娱乐设施,和本地人展开各种文娱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
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
当前,我国存在许多为农民工服务的组织,它们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工思想认识、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草根” 组织大都面临着制度不健全,生存环境艰难,管理不规范,资金、人才缺乏的困境。为此,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这些社会组织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各种援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服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