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报道详情
众议苑 □兽兽(市民)
最近,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联合相关组织在穗、港、澳、台四地开展了“青少年压力现状与应对方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业或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困难压力是青少年压力问题的三大来源。四地之间也有一些差异,比如,香港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最大,均值为3,广州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压力最小,为2.4。另外,社工或青少年工作者、义工(志愿者)、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社会支持在四地发挥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就广州来说,专业支持力量相对薄弱。广州青少年寻求社工、青少年工作人员等支持的比例仅为4.7%,而香港和台湾这一比例分别为14.6%、23%。
青少年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妥善解决,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各种人格或行为障碍,引发自杀或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2013年国内有学者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初中、普高及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差异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学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习上会产生很强的焦虑感。二是青春期阶段外貌和体征改变,或感情上的萌动,都会带来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至于广州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小,我猜与本地人际交往谨守个人界限,管好自己的事即可,不干涉他人事务的氛围有关。同时,跟广州高校相对自由的空气,学生大多远离家乡父母,自主性和独立感较高,可能也有一定关系。而一位香港朋友就认为,香港学生比较“乖”,容易被管理,平时自觉不麻烦别人,但自尊心也比较强,遇事不会转弯,在乎他人评价,由此人际压力比较大也好理解。
无论统计数字结果如何,整体上的些微差异,不代表我们就能放松对一桩桩具体个案的关注和跟进。2016年3月香港五天内发生四起学生自杀事件,引起当地各界高度关注。整个社会迅速动员起来,教育部门委任学者、社工、精神科医生、青年和教师组成的“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记者协会则发布“处理自杀新闻的指引”,约束同业不要做过多自杀细节描述或煽情报道,避免产生模仿效应。心理学专家和社工团体也纷纷在媒体发布专业指引。年轻人出现心理问题,一般都不是单一原因,因此对心理问题干预,也应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整体的氛围、教育制度的改进、强有力的支持网络、具体的自我疏解技巧,可以说缺一不可。香港动员各界力量,多管齐下,值得参考借鉴。
内地对于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目前干预手段还比较单一。在网络上搜索“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这个关键词,我发现专业机构还真不少。主要有政府部门设立、由心理专家主持的心理健康电话热线,还有民间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现在也有了教师或专业人员进驻的心理咨询室。但这些干预机构设置是否见效,我认为还需要考虑两点:
一是要研究青少年的求助方式及媒介使用习惯。香港有青少年支援团体就发现,设立热线后,年轻人打电话求助的比例多年未见上升。因为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上找人倾诉,而不是通过电话或面对面咨询。对此,香港的防止自杀团体专门开发了网上咨询渠道,过去几年实行下来颇有成效。
二是要深入研究青少年的求助心理。有些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因为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心理咨询成了“有病”的代名词。其次有些父母把孩子的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为学习压力大,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才让心理咨询师“收拾“教训”自己,从而产生抗拒心理。
总之,唯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从青少年的需求出发,才会有更多青少年主动求助,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专业支持力量有它的用武之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